繼上篇內部講師的「常見問題」後,本篇要來跟大家分享,講師培育的甘苦談,這也是許多人資或訓練單位會燒腦之所在。以下情形是我們在分享內部講師課程的時候,常會跟企業端討論到的情形。
一、講師們的工作量已經很多,很難再付出時間設計課程。
針對這樣的情形,我們確實也會建議企業內部需要有完善的「內部講師管理制度和辦法」,用系統化制度化的方式,提供講師們更好的條件。此外,我們要建議講師們用
沒錯,這絕對是個很苦惱的問題,因為通常能擔任內部講師工作的,不是主管就是企業內部的資深同仁,大家平時的工作量就已有一定程度的負擔了。在擔任內部講師時,大家需要再額外找出時間來設計課程和製作相關教材,這確實是一種額外的時間和腦力支出。有鑑於此,多數的公司都會提供相關的補償或獎勵制度,來感謝內部講師額外的付出。
針對這樣的情形,我們確實也會建議企業內部需要有完善的「內部講師管理制度和辦法」,用系統化制度化的方式,提供講師們更好的條件。此外,我們要建議講師們用更簡明有效的方法來規劃和準備課程。
二、課程的時間很難掌握,不是嚴重超時趕進度不然就是課程長度不足。
這個問題其實跟第一個問題差不多,正因為沒有好好的設計和規劃內容才會導致這樣的狀況產生。其實在一般的工作日常中,同樣的情況很容易發生在簡報的情境裡。大家就理所當然的想放什麼就放什麼內容上去、或是拿出以前歷來使用的檔案和習慣的內容,再做一些簡單的更新和複製貼上,就上場上課了。
叔叔在分享內部講師的課程中,時常說:內容不是單純「線性的思考」或是理所當然的「我認為他們需要這個」。實際上一個合適的課程內容,需要經過多方的思考和設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是考量這次課程的學習目標和學員狀態。
學員狀態就是起點(跑)線,學員狀態的掌握很重要,具體知道學習的基礎資料以及具備什麼先備知識和起點能力,能協助講師拉齊大家的起跑位置。學習目標就是終點線,叔叔常跟學員分享,一個講師要先清楚的「描繪終點線的風景」讓學員知道,他們在完成學習後要達到的狀態(獲得的知識、技能)。在起跑線和終點線之間,就是我們的跑步過程,也正是我們要設計的內容。
如此界定清楚的框架和範圍,講師才能搭建合適的學習架構,而時間才會相對精準。此外,學習架構就是一堂課程的骨架,就像人的骨架一樣,高矮強壯嬌小等等,骨架是最基本的因素。若沒有清晰的學習架構,就無法設定完整且精準的教學時間。
或許在一定程度和經驗值上,透過增減投影片可以做教學時間的控制,然而要符合教學目標和達到學習成果,還是需要認真設計整體教學結構。
三、講師的教學手法很單調,跟學員沒有什麼互動,就是一直在唸投影片給大家聽。
面對這樣的情形,部分的人資單位會一直找各種新的教學手法或是各種多元活潑可以刺激學習的方式,來給講師更多的「武器」。然而針對這樣的狀態,叔叔有不同的見解跟大家分享。
現代社會是個資訊豐富的環境,對於有心辦教育訓練的企業來說,一定能經常廣泛的收到各種不同的課程介紹或是說明(課程綱要,以下簡稱課綱)。這些課綱許多都經過精美華麗的文字包裝,藉以增加吸睛度,然而是否真的實用就必須依照不同的個案來進行判斷。例如:一個經驗值不是很多的講師,需要的不是各種華麗教學手法,相對的他們需要更多基本教學技巧的累積。
我們能明白訓練講師是一個蠻需要成本的付出,有時候不是一堂課或一次的教育訓練就可以速成。實際上,內部講師的教學技巧需要經驗的累積,整體課程內容需要嚴謹的教學設計,才能找出適合課程操作的方式。這點就得辛苦人資或教育訓練單位在企業內部,多做溝通和說明了。
關於這幾點,你們應該已經知道,九果訓練發展可以幫上不少忙了,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