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風雨中仰望:信仰、人性與成長的三重奏」:在公平與功能之間的智慧選擇
昨天談到了信仰與人性的交融,今天我想深入探討教會選舉的公平性問題,以及我對大小教會文化的觀察。有趣的是,今天的內容可以用組織行為學中的許多概念來解釋,也恰巧能符合教會是一個規模性的組織單位這個現實。這些思考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在追求理想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面對現實的複雜性。
大小教會文化的觀察
在我的信仰歷程中,接觸過各種規模的教會,從數千人的大型教會到幾十人的小教會,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運作模式。
大型教會的企業化運作
大型教會往往像跨國企業一樣運作,有完整的組織架構、專業分工和標準化流程。他們重視績效指標:會眾人數、奉獻金額、活動規模、媒體曝光度。這種模式確實能夠有效動員資源、擴大影響力,但也容易陷入「規格化」的陷阱。在這樣的環境中,服事往往被細分成各種「職位」和「責任」,有明確的規範和期待。但這些規格卻可能讓大家心不甘情不願,甚至連意見表達都不想。就像大企業中的員工一樣,容易產生疏離感和被動配合的心態。
小教會的家庭式溫暖
相對地,小而巧的教會更像是一個大家庭。他們對於凡事沒有那麼多的規格甚至規定(不是沒有,而是大家輕鬆自在),在裡面好像可以更聚焦於神的引導和信仰本身。人和人的相處是愉快且自然的,每個人都能被看見、被關懷。
文化差異背後的思考
這讓我想到組織文化理論中的「機械式組織」與「有機式組織」的差別。大教會傾向機械式:層級分明、規則詳細、效率導向;小教會則偏向有機式:靈活彈性、關係導向、適應性強。兩種模式都有其價值,但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記得教會的核心使命?是建造人的生命,還是建造組織的規模?是培養門徒,還是培養會員?
領袖選出的公平性:政治學的視角
談到教會領袖的選舉,讓我想起政治學的基本概念:「政是眾人之事,治是管理」。在表面的公平底下,當然也有符合教會政治性和功能性選擇的考量。
功能性需求的現實
教會需要有聽話的人,需要有順服的人,需要有人站在第一線征戰,需要有強大執行力的人,還需要有恩膏的人。這些需求反映了組織行為學中的角色理論—不同位置需要不同特質的人來承擔。
在長期擔任高階主管特助的視野裡,讓我知道領導者在選擇主管或幹部的時候,難免加入自己的想法。其實想想也沒有什麼不能理解的,因為你總不能挑一些會跟你作對的人一起共事吧?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就像企業在選拔管理團隊時,會考慮候選人的專業能力、領導風格、團隊配合度等多重因素。單純的民主投票未必能選出最適合的人選。
貢獻者優先原則的思考
那些願意在關鍵時刻站出來、承擔責任的人,確實應該得到更多的發言權和影響力。這不是不公平,而是一種基於貢獻的自然秩序。
當教會有需要時,站出來的是哪些人?如果你不是那個第一個可以站出來的人,如果你不是那個可以衝鋒陷陣的人,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因為這件事情而感到失望?而感到憤怒?而感到不平?
但我們還是老話一句:我們不是神,我們沒有資格做出最終評斷。或許這些被選出的領袖在禱告裡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定位,或許他們也有想要服事的心,也會有從禱告而來的恩膏。
尋求平衡的智慧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我們堅定信仰的同時,我們必須也在教會裡活動。這些領袖會左右教會的想法和思維以及行動模式。所以我們可以很積極地與他們尋求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在多元化的組織中,尋求雙贏的解決方案往往比堅持理想主義更有效。」當然我們也會用很較高的標準去看待著些領袖,若我們覺得這些領袖的言行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我們也可以選擇到自己還能接受的教會去。
不要憂慮,在愛中互相服事
「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 羅馬書 12:4-8
這段經文,也呼應了前文「功能性需求的現實」,儘管領袖的產出不是人人滿意,我仍然選擇感恩。感恩那些願意承擔責任的人,即使他們的決定可能不是我期望的。感恩神透過這些複雜的人際關係和組織動態,教導我更深的功課。教會選舉的公平性問題,讓我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既要堅持理想,也要面對現實;既要保持批判思考,也要懷著感恩的心。
我想不論是牧者、領袖、信徒,都應謹記: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馬太福音 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