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現代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企業普遍偏招募已具備相關經驗的人才。這種思維確實有其合理性——經驗豐富的員工能夠快速上手,立即為公司創造價值,減少訓練成本與時間投入。然而,這種「速食文化」式的用人策略,是否真的符合企業長遠的發展需求?讓我們一起探討這個現象。

膨脹的中層:一個跨國企業的困境
想像一下全球知名的科技巨頭,這家公司在全球擁有數萬名員工,業務橫跨硬體、軟體到雲端服務。公司的各部門主管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偏愛從外部挖角有經驗的人才,特別是那些在競爭對手公司工作過的專業人士。
行銷部門的Hank總監經常自豪地說:「我們不需要浪費時間培養新人,直接找有經驗的人來,隔天就能產出成果。」研發部的Paul經理也有類似想法:「我需要的是即戰力,不是要學生來學習的。」這樣的思維在整個公司蔓延開來。
幾年後,他們的人力資源部發現了一個嚴重問題——公司的人口結構已經變成了一個奇怪的「啤酒桶」形狀:中間膨脹,上下窄小。大量的中階主管和專業人員占據了組織的中層,他們都擁有相當的年資和不菲的薪資。而基層員工數量不足,高層管理職位又有限,導致晉升管道阻塞,人才流動停滯。更糟的是,這些中層員工大多是從外部引進,對公司文化的認同度不高,忠誠度也較低。

速食文化與手把手培育的利弊
這種「速食文化」式的人才策略,短期內確實能為公司帶來效益。外部引進的有經驗人才能夠迅速上手,為公司注入新鮮血液和外部視角,有時還能帶來競爭對手的運作管理模式或業界最新趨勢。
然而,長期來看,這種策略也帶來了不少隱憂:人才流動率高、忠誠度低、企業文化難以傳承、薪資結構失衡、組織結構扭曲等問題。更重要的是,當所有企業都在搶奪同一批「有經驗」的人才時,人力成本不斷攀升,卻未必能夠獲得相應的產出增長。
相比之下,那些堅持「手把手培育」人才的企業,雖然前期投入較大,卻能夠培養出更加忠誠、更了解企業文化、更適應公司需求的專業人才。這些從基層培養起來的員工,往往對公司有更深的認同感,也更願意為公司的長遠發展付出努力。

人才策略: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從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來看,企業的人才策略應當平衡短期效益與長期發展。根據美國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觀點,「企業最寶貴的資產是人才,而最重要的貢獻是發展人才」。這一理念強調的正是企業應該注重內部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麥肯錫公司在其《人才戰爭》(The War for Talent)研究中也指出,頂尖企業的成功關鍵在於建立「人才思維模式」,這包括持續不斷地培養內部人才,而非僅僅依賴外部招聘(Michaels, Handfield-Jones, & Axelrod, 2001)。
日本管理學者野中郁次郎與竹內弘高在《知識創造的企業》(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中提出的SECI模型(社會化、外化、結合、內化)同樣強調了通過師徒制等方式傳承隱性知識的重要性(Nonaka & Takeuchi, 1995)。這種「手把手」的培育方式,正是隱性知識傳承的有效途徑。
從實踐角度出發,企業可以考慮採取以下策略:
1. 建立混合式人才策略:保持適當比例的外部招聘與內部培養,確保組織結構的平衡。
2. 設計完善的人才發展計劃:包括入職培訓、在職培訓、輪崗制度、導師制度等,為員工提供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
3. 創建知識管理系統:建立有效的機制,促進組織內部知識的共享與傳承,減少對個別「明星員工」的依賴。
4. 建立健全的績效評估與晉升機制:確保內部培養的人才有公平的晉升機會,避免「天花板效應」。
5. 培養學習型組織文化:鼓勵持續學習和創新,使企業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
企業用人的「速食文化」雖然能滿足短期需求,但從長遠來看,「手把手培育」的方式更有利於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理想的策略應是兩者的平衡結合,既保持組織的活力與創新能力,又確保企業文化與核心價值的傳承。企業領導者需要超越短期思維,為組織的長期健康發展構建科學的人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