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一名專業講師與管理顧問,我始終相信教育的力量能夠改變個人與組織。然而,在多年的業界合作經驗中,我發現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那些以教育訓練為業的夥伴們,似乎對自身的專業成長與學習反而最為輕忽。這不僅是個人觀察,更是整個產業值得省思的課題。

一個荒謬卻真實的故事
記得去年有一次,某管理顧問公司的業務找上我,希望合作一門「團隊領導力」的課程。電話中,對方興致勃勃地告訴我:「老師,客戶希望這門課能夠在兩小時內完成,但要有八小時的效果,您看可以嗎?」我當下愣住了,心想這不就像是要求廚師用微波爐兩分鐘做出需要燉煮八小時的佛跳牆一樣荒謬嗎?
更讓我哭笑不得的是,這位業務接著說:「對了,客戶還問能不能買一送一,就是上完領導力課程,順便再送一門溝通技巧的課?」我耐著性子解釋,專業課程的設計有其邏輯與架構,不是菜市場買菜可以討價還價的商品。但對方似乎完全無法理解,只是一再重複:「可是客戶就是這樣要求的啊!」
這樣的對話讓我深深感受到,這些業務夥伴就像是一台沒有篩選功能的傳聲筒,將所有不合理的要求原封不動地轉達給講師。他們沒有基本的專業判斷,更沒有為客戶提供正確引導的能力。我不禁想問:難道專業就這麼不值錢嗎?

做教育訓練的人卻最不重視教育訓練
最諷刺的是,這些以教育訓練為主業的公司,對於自家員工的教育訓練卻是最不重視的。我曾經遇過一位業務,連我的課程大綱都還沒搞清楚就開始報價,甚至對課程內容的基本概念都一知半解。當我詢問他們公司是否有為業務同仁提供相關的專業訓練時,得到的回答竟然是:「我們都是邊做邊學的!」
這些管理顧問公司天天跟客戶談人才發展、組織學習,但回頭看看自己的員工,卻缺乏最基本的專業素養與判斷能力。他們的主管也許忙於業務開發,卻忘了最重要的事:培養員工的專業能力。
我常常納悶,這些公司的領導者難道沒有發現,員工的專業不足會直接影響公司的品牌形象與客戶滿意度嗎?當業務無法正確理解並推廣課程時,不僅浪費了講師的時間,更可能失去潛在的優質客戶。

從管理理論看合作夥伴的專業發展
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來看,這個現象反映了嚴重的「知識管理」問題。根據野中郁次郎(Nonaka)的知識創造理論,組織必須建立有效的知識轉換機制,將內隱知識轉化為外顯知識,並在組織內部進行分享與傳承。然而,許多管理顧問公司在這方面明顯不足,導致員工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基礎。
從人力資源發展的觀點,Kirkpatrick的四層次評估模型強調,有效的教育訓練應該從反應、學習、行為改變到結果產出,形成完整的評估循環。但我觀察到的現象是,這些公司往往只注重業績結果,卻忽略了前三個層次的投資,特別是員工的學習與行為改變。
此外,從策略管理的角度,Porter的價值鏈分析指出,人力資源管理是重要的支援活動,直接影響主要活動的效率與效果。當業務人員缺乏專業素養時,不僅影響銷售效率,更可能損害公司的競爭優勢。這些公司的管理者似乎沒有意識到,投資員工的專業發展不是成本,而是創造價值的重要策略。
作為一名講師,我期待的不只是課程的成功執行,更希望能與真正理解教育價值的夥伴合作。當我們都能將專業素養視為合作的基礎時,才能真正創造出對客戶、對講師、對整個產業都有意義的價值。我相信,只有當教育訓練業者自己先成為學習型組織的典範,才能真正幫助客戶實現組織發展的目標。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專業回歸專業,讓合作回歸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