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工作關係,常需要前往各地授課,各地的旅館、飯店,是我們經常有機會上課的地方。我記得那天是個人煙稀少的一般日早上,一位商業夥伴的海外高階主管,排不出工作時程,只好約我在他住的旅館邊吃早餐,邊討論課程合作方向。他住的旅館是家我曾多次前往的國際連鎖五星級旅館,疫後再訪竟然有如此巨大的變化。我把看到的狀況和觀察做了點筆記,也分享了些看法。
星級假象背後的真相

五星級飯店,這名詞一出,大多數人腦中立刻浮現出穿著比007還要筆挺的制服服務員、能照出你臉上每個毛孔的大理石地板,以及那種「我今天不只是貴賓,我簡直是失散多年的皇室成員」的感覺。那個標榜細緻入微的服務,從為你開門時動作精確到位的門僮、房間內摺成動物形狀(某些看起來更像是遭遇車禍的毛巾恐龍)的毛巾藝術,無一不是在告訴你:「尊敬的客人,您的錢包準備好了嗎?因為我們的每一個微笑都會在您的最終帳單上顯示!」
然而,近年來,尤其經歷那段全球都戴著口罩的疫情時期,許多五星級飯店不得不搖身一變成為「防疫旅館」。想像一下,那些曾經只用來放置香檳與巧克力的銀托盤,現在成了盛放檢測試劑與酒精噴霧的外送平台。從為客人送上鮮花與水果,變成隔著三層防護衣送上看起來像外星食物的便當,這種角色轉換簡直就像是芭蕾舞者突然被要求表演相撲,既尷尬又令人忍俊不禁。但為了生存,這些曾經的星級酒店只能像變色龍一樣迅速轉換身份,邊微笑邊在心裡默念:「等疫情過去,加倍收回來!」
服務崩壞實錄:當五星變小星星

說起來,有些所謂的「五星級」服務,實在讓我忍不住想頒發「最佳無視客人藝術獎」和「年度最敷衍表演獎」。想像一下,你滿心期待的要前往飯店的自助早餐用餐。當你站在接待櫃台前,而接待人員卻像是在進行拯救世界的秘密任務會議般,認真的商討飯店內部重要大事,彷彿你不是客人而是一團飄過的空氣分子。
清晨時分的員工,讓人一度誤以為是喪屍大遊行,多位服務人員神情恍惚,彷彿靈魂還在夢鄉裡,只有肉體被迫出席。有些甚至直接靠在服務台上,打著的哈欠聲音大到足以作為自然災害警報系統。而那些應該樹立榜樣的資深經理呢?他們選擇在餐廳用餐高峰期進行即興演講(對部分員工進行教育訓練),聲音之大,連我都想舉手分享看法。
還有員工竟然大喇喇的在餐點附近,補充餐具餐盤,期間揚起的細小灰塵在直射餐點的燈光下,如同點點繁星般的耀眼。餐具的清潔度?有時候我懷疑那些盤子是經過了「意念洗滌法」——用想像力代替實際的清潔。而那些所謂「新鮮」的生菜,外觀看起來像是剛從一場植物版「飢餓遊戲」中倖存下來,萎靡不振地躺在盤子上無聲抗議。這種種情況,讓我不禁想:這不是五星級飯店,這簡直是一場名為「如何用最高價格提供最低服務」的社會實驗!
難道疫情讓他們退步這麼多?還是他們被疫情打趴了?
管理之道:從危機到轉機

從經營管理的專業視角來看,五星級飯店服務品質的下滑實際上反映了組織文化、管理系統和市場定位的多層次問題。這不僅是表面上的服務態度問題,而是整個服務體系的結構性失調。
首先,五星級飯店的核心競爭力建立在差異化的服務體驗之上。當市場上的實體設施逐漸趨同,服務品質成為關鍵的差異化因素。然而,許多飯店在追求短期財務績效的壓力下,往往通過削減人力成本或降低培訓投入來維持利潤率,這種做法無異於釋放品牌長期價值以換取短期業績,其可持續性值得質疑。
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看,問題可能出在幾個關鍵環節:人員招募標準不明確、入職培訓缺乏系統化、績效評估標準不清晰或不合理、晉升機制不透明,以及獎懲制度與服務品質的脫節。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導致前線員工缺乏服務動力和歸屬感。特別是在疫情後的復甦期,許多飯店面臨人才流失和招聘困難的雙重挑戰,進一步惡化了服務品質。
行銷策略方面,許多五星級飯店仍陷在「設施行銷」的思維中,過分強調硬體設施的豪華程度,而忽視了服務體驗的行銷。在數位化時代,消費者的決策越來越依賴網絡評價和社交媒體口碑。一項研究顯示,超過80%的高端旅客在選擇住宿前會查看至少3個評價平台,而服務相關的負面評價對預訂決策的影響是設施負評的2.5倍。因此,服務品質已經從單純的營運問題上升為核心的品牌資產和行銷要素。
數位化轉型也為服務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先進的客戶關係管理系統可以幫助飯店捕捉客人偏好,實現服務的個性化;內部的服務流程管理系統能夠標準化關鍵服務環節,減少人為錯誤;而基於大數據的需求預測則可以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確保在高峰期維持足夠的服務水平。
從長期策略角度看,五星級飯店需要重新思考其市場定位和品牌承諾。在後疫情時代,消費者的價值觀和消費習慣發生了深刻變化,對於真實性、可持續性和個性化體驗的需求增強。傳統的奢華符號如大理石、水晶吊燈等已經不足以打動新一代的高端消費者,他們更看重的是細節的用心、文化的融入以及情感的共鳴。
我的觀察筆記與心得

具體到改進措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1. 建立基於關鍵服務時刻(Moments of Truth)的服務標準,並制定相應的培訓和考核體系
2. 重新設計員工激勵機制,將客戶滿意度與員工獎金直接掛鉤
3. 引入神秘顧客評估系統,提供客觀的第三方服務評價
4. 建立服務失誤補救機制,將投訴轉化為提升忠誠度的機會
5. 利用數位技術提升服務效率,如移動端辦理入住、智能客房服務系統等
6. 培養服務創新文化,鼓勵員工提出改進服務的創意
最終,五星級飯店的管理者需要認識到,在體驗經濟時代,真正的奢華不再是有形的設施,而是打動人心的無形服務。只有將服務視為核心產品而非附加值,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長期優勢。
五星級飯店就像一場精心編排的百老匯大秀,華麗的舞台僅是基本配置,真正的價值在於演員們的表演。當服務人員像是參加了「最佳冷漠表演大賽」時,再豪華的水晶吊燈也只是照亮了失望的客人臉龐。在這個「曬酒店」已成為社交標配的時代,真正的奢華不是那張千萬像素的衛浴自拍,而是那個記得你喜歡什麼的服務員微笑。或許,五星級的真正標準,應該是讓每位客人離開時既感嘆自己錢包變輕了,卻又忍不住想策劃下一次回歸的衝動。畢竟,好的服務就像好的愛情——讓你心甘情願一次又一次地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