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役演變與共同回憶

最近,服兵役這件事又鬧上新聞版面,這真是個歷久不衰的議題。台灣的兵役制度歷經多次變革,從早期的三年役期、兩年役期,逐漸縮短為四個月,如今又恢復為一年役期。這些變化反映了台灣社會結構、國防需求以及國際局勢的轉變。

無論長短,服兵役已成為台灣男性共同的集體記憶,是跨越世代的獨特經驗。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軍旅故事」,從新訓中心的緊張氛圍、嚴格的內務整理、體能訓練的汗水,到休假日倒數的期待。軍中特有的術語如「洞兩洞四」、「內務」、「點放」、「老ㄟ」等詞彙,也已融入台灣的日常用語中,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同袍間建立的友誼,常常因為共同經歷過的艱難考驗而格外堅固,成為許多人一生中珍貴的人際連結。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各種規避兵役的方法與心態在社會中流傳:有人想盡辦法取得免役證明,包括誇大或偽造疾病症狀;有人刻意延長學業以延後入伍,甚至不停轉系或重考研究所;有人選擇替代役以尋求較為輕鬆的服役方式;有人甚至考慮出國發展以完全避開兵役義務;甚至某些年紀大一點的長輩,食指會有一節指頭不見。這種集體經驗與逃避心理,反映了台灣社會對兵役制度的複雜情感與矛盾態度,也呈現出個人與國家義務之間微妙的拉鋸關係。


當兵生活的無奈與荒謬

許多人不願服兵役,主要源於軍中生活的種種不合理現象。首先是時間的虛耗,寶貴的青春被套進制式的日程表中,常常充斥著「等待」與「重複」。訓練內容往往脫離實際需求,許多操演只為應付上級檢查而非提升戰力。想想,「敵機臨空」,喊那些愚蠢的口令和動作,符不符合時代的需求?刺槍術符合現代戰爭嗎?

軍中「差不多」的文化與「只要好看不要好用」的心態,更使許多訓練淪為形式。費盡心思保養二戰時代曾祖父等級的古董,零件還要不多不少剛剛好。文書作業的繁瑣與官僚主義的盛行,讓士兵們疲於奔命於各種無意義的行政程序。這種種現象使服役期間成為許多人眼中的「空白期」,甚至是職涯發展的絆腳石。

對於軍令的絕對服從,卻淪為某些軍官行使個人私慾的展現,長官的喜好決定了一切。變相的官僚心態,讓一個中校軍官就有駕駛、侍從,不睡雙層鋁床睡冷氣房,這些軍人是來保家衛國的還是來被伺候的?裁軍該裁這些編制,不是嗎?我服兵役時常在想,我為什麼要繳稅給這些人遭踏?


面對義務的正確態度

儘管如此,我們不能忽視兵役作為憲法規定的國民義務之本質。逃避義務不僅可能觸法,更反映了公民責任感的缺失。我們看到某些年輕人運用各種理由與法律漏洞逃避兵役,有些人甚至抱怨兵役「打亂了生涯規劃」。這種觀點本身就值得商榷,既然兵役是國民應盡的義務,就應該被納入每個男性公民的人生規劃之中,而非被視為意外插入的「障礙」。當我們享受和平社會所帶來的各種權利與便利時,也應該準備好履行相應的義務。國防是國家安全的基石,每位公民的參與都是這個基石的一部分。


服兵役既是國民義務,也是個人成長的機會。制度雖有不完善之處,但逃避並非解決之道。服役經驗能真正為國家安全貢獻,也為個人生涯增添價值。面對義務,理性規劃、積極面對,或許是最明智的選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