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逢台灣大選,整個社會熱鬧無比。不論支持哪位候選人,這都是過程以及民主的見證。候選人需要選民的認同和肯定,這些有可能是來自於政黨屬性、選民個人喜好、政見內容等。本文先排除政黨和個人喜好,咱們先跟經濟學一樣,假設所有的選民都是中立且理性的,只看政見內容。政見內容是候選人參選的理念和未來的施政(或立法或監督)的擘劃,其實選舉就是把自己的想法推銷給民眾,民眾認同候選人,選票就會投下去。既然這樣就跟表達有很大的關係。


————免責聲明————-

陳大叔很愛用選舉來談表達,但內容單純討論表達不涉及政黨及個人喜好,咱們聚焦在表達就好。


第一件事情,有些候選人非常會煽動群眾的火力,具有高度的舞台魅力,每每上台不論是助選或自己選,就能自帶流量帶來話題。這些人能吸引群眾和鎂光燈,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支持者要聽什麼。因此第一件事,他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民們喜歡聽什麼東西。

美國共和黨前總總統川普,感恩節時在「真相社交」(Truth Social)平台上寫道:「祝所有人感恩節快樂,包括種族主義者和無能的紐約州總檢察長詹樂霞,她讓謀殺和暴力犯罪猖獗,企業紛紛逃亡……」。他非常清楚他的群眾想聽什麼,這句話充滿了情緒的煽動和挑動。

(我知道你們不關心美國人的選舉,但如果我把台灣任一位候選人拿出來說,可能都會有些敏感😮‍💨)


一首曲子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通常在副歌,撇開音樂本身的因素,副歌之所以滿足讓人印象深刻的條件在於:「強烈的節奏濃郁的情感深刻的文字」。「強烈的節奏」是說選舉的場合多數是激情、激動的,因此候選人如果太過斯文的平鋪直敘或唸稿子,其實很難激起群眾的熱情。所以台灣各大選舉場合的表達節奏都很強烈、明快,因此候選人如果沒有跟上這種節奏,通常氣勢會不足。

再來是「濃烈的情感」,情感的投射不見得是反應在眼淚上。實際上眼淚的誤用,只會造成反效果。而掉眼淚也更不該是刻板思維的性別定義(我是在幫自己說話,因為陳大叔很容易掉眼淚😂)。情感是來自於訴求人心的故事、令人動容的選民互動、來自前輩長輩的殷殷囑托、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和使命,這些才會是打動人心的情感展現。

最後是「深刻的文字」,深刻的文字不是之乎者也的咬文嚼字,也不是語意不清的模糊推諉,更不是纏綿雋永的精雕細琢。所謂深刻的文字就是簡單、易懂、明確、甚至可朗朗上口。這樣選民才會記得住,選民記得住就會說的出口,說的出口就有辦法幫你宣傳。

想想歐巴馬的競選口號,“Yes, we can” 我敢說多數的人不知道我們can什麼東西,但是他們只要看到人就說“Yes, we can”,那外溢和宣傳的效果就無比龐大了。


這是個媒體很發達的時代,大家或多或少有媒體曝光的機會。候選人必須把握每次的機會,推銷行銷自己的政見和理念,甚或是澄清對手潑髒水的事實。尤其影音媒體的各類機會很多,偶而會看到一些候選人的表達聲音過小或是咬字很含糊,這對「被聽到」其實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您是看預錄且有上字幕的影音媒體,聲音和咬字影響會小一點。但如果真心想要校正自己的聲音,就必須要用「聽」的。

陳大叔多數政論節目都用「聽」的,剛剛說的聲音大小和咬字含糊,就會在這時候原形畢露,其實人任何人都一樣,要矯正自己的發音和咬字,錄下來聽就對了。大家可以去聽聽廣播節目或政論節目的主持人,他們的聲音和咬字都非常清楚。


最後一件事是跟「深刻文字」的連結,歷來很多政治人物有以下狀況:在媒體上多次失言、表達語意不清、拐彎抹角不敢或不肯正面回答問題,或訴求做事比說話重要、沒有讀稿機就不會說話等等,這些都需要後續靠發言人當「表達的化妝師」幫他們塗抹脂粉善後,這樣對我來說可能是大大的扣分了。想想,要身為一個國家重要職位的承擔者,會做事是必須的;但同樣的也必須會領導,需要帶領著大家跟你走,這時候表達就很重要了不是嗎?想想,你會把票投給那種講話不清不楚的候選人,當你的國家領導人或代議士嗎?

額外一提:會不會說英語一點都不是重點,畢竟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或官方語言,重大外交場合都有專業的口譯人員協助,一個字都錯不得。但如果連中文都說不好那就嚴重了不是嗎?

總之「逢大選,學表達」機會難得,大家多看看各類型的候選人,學習大家的表達優勢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